赵德光:坚决扛起责任 拿出决战姿态 确保全市整体脱贫
他们以经书为本,求证河洛的真实面貌,梳理河洛与儒学发展的学术史脉络,驳斥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河洛学说。
道之所以能够作为老子构建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在于它的绝对独立性,并且超越于形下的现象世界。(陈鼓应,第126页)任继愈的《老子新译》今译为:尽量使心灵虚寂,要切实坚守清静。
……又引伸之为凡不实之称。虚字的本义还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丘的形象为虚被抽象化提供了基础,《说文·丘部》: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作为方法的虚静,指的是虚静哲理的现实应用。在《老子》之前,虚字只是在贬义上被使用,《老子》开发了虚中潜在的可以被提升的正面意义,赋予虚积极的哲学意义,使之成为描摹道的状态和无的呈现方式的概念,最终被纳入了哲学本体论。而依照王弼的解释,此句表达的则是一个完整的思想,即虚、静对于观察把握万物生灭变化规律的意义,全句突出的是虚、静。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就是通过致虚、守静的工夫,不断减损贪欲、智巧等障蔽,使心灵达到虚、静的极致状态,从而实现与大道同一。可见在《老子》的本体论中,大道是动和静的统一,而《老子》格外强调静的重要性,认为静符合大道之无的本性和固有之常态。儒家仁爱观念与关乎公共领域的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是:差等之爱会引发利益冲突,而一体之仁能解决利益冲突问题。
[ 参见王向远:《中国理论东方学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七十年定位定性之争》, 《东疆学刊》2019年第4期,第1?11页。] 按:本文是向《文史哲》杂志社2022年5月7日主办的第十次人文高端论坛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道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原载《学术界》2022年第7期,第43?52页。[ 黄玉顺:《论儒学的现代性》,《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第6期,第125–135页。] 这里所描绘的大同之世,确实类似于原始社会,它不是对未来的描述,而是对过去的一种想象。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社会中,‘封建与‘专制是对立的,前者是分权的列国,后者是集权的帝国。这个描绘符合西周封建制度,而不符合秦汉以后的帝国制度:西周封建制度的总合的统一体就是姬姓宗族大家庭。
《国民政治儒学——儒家政治哲学的现代转型》,《东岳论丛》2015年第11期,第33–41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版,第396?397页。进入 黄玉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亚细亚生产方式 中国道路 。……在这里,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原始关系相矛盾的。
而另一方是礼的特殊行、暂时性,即任何制度规范都是历史的东西,关于孔子讲礼有损益[《论语·为政》,《十三经注疏》,第2464页。其实,即使在儒家内部,至迟可追溯到晚明,也开始了对传统中国社会、特别是帝制中国的反思与批判。笔者曾大致描述过秦汉以降的帝制社会:其生活方式是基于农耕的家族生活(家族概念并不同于宗族概念),其基本所有制是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土地私有化和地主阶级的出现),其社会主体是家族(home family)(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夫之家的日渐强势)(帝国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斗争其实并非所谓阶级斗争,而是各大家族之间的斗争),其伦理是家族伦理(所谓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乃基于此)(政治伦理亦基于家族伦理,故《孝经》主题为移孝作忠),其政治体制是皇权政治(所谓专制),其治理方式是宰辅制度,其国家体制及世界秩序是帝国及藩属国的天下秩序(并非基于宗法血缘),其主权者是皇族(帝国时代所封之王没有主权而不同于诸侯)。[ 吴泽:《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页。
【摘要】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本义是指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第一种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一句话,就是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角度来研究问题。
不是一个共时性概念,而是一个历时性概念。因此,亚细亚生产方式并不是一种特殊主义的叙事,而是普遍主义的叙事。
诸侯只有所封土地的使用权、管理权、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所以随时可被褫夺。] 有学者进一步指出: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性质必须从分析《序言》的主旨入手,即《序言》所阐明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是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的,所揭示的历史客观规律贯串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是历史的普遍规律。这里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1)亚细亚生产方式主要是农业经济、自然经济。]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普遍性 首先应当确认: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是一种特殊主义叙事,而是一种普遍主义叙事。] 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都确认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的原始社会形态。至于殷商社会是否封建社会,存在争议。
马克思并不是在横向地比较欧洲与非欧洲或西方与东方,更不是在比较西方与中国,而是在纵向地描述整个人类的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据此,殷商社会就不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殷周之变以后的西周才是封建社会。
(二)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批判分析 其实,很多学者使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都是将其作为一种批判专制、倾向自由民主的思想资源[ 秦晖:《教泽与启迪:怀念先师赵俪生教授》,《南方周末》2007年12月20日。] 无论如何,就马克思本人的表述来看,明明是把它摆在初始位置,即是指的第一种形式或第一种情况,亦即人类经济社会的第一种形态,这是显而易见、毫无疑问的。
[ 赵俪生:《赵俪生文集》第五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2页。[ 黄玉顺:《制度文明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孔子的诸夏无君论》,《学术界》2014年第9期,第44–50页。
] 其中众所周知,黄宗羲对皇权专制的反思与批判尤为深刻而典型。这种治理方式并非后来皇权‘乾纲独断的‘专制。日知(林志纯)1952年发表的《与童书业先生论亚细亚生产方法问题》,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古代东方奴隶社会[ 日知:《与童书业先生论亚细亚生产方法问题》,《文史哲》1952年第2期,第20?22页。《论阳明心学与现代价值体系——关于儒家个体主义的一点思考》,《衡水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彩插第4–7页。
但笔者也曾指出:孔子之所以要描绘‘大同,却不是这个意思,他说自己‘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其实是讲的一种指向未来的理想,意欲重建、更确切地说是建设‘小康乃至于‘大同社会。] 我同意这一派学者的观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阶段。
2.在这里,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黄玉顺:A Critical Discussion of Daniel A. Bells Political Meritocracy,《文史哲》英文版2018年第4卷第1期,第6–28页。
这一点与上一点所讲的独立个体问题是一致的,而特别强调了个体的自由。],这种社会形态绝不会是亚细亚生产方式。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摘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27页。另一方面是专制,即存在着作为这许多共同体之父的专制君主即现实的专制君主。马克思本人也明确地说过:我提出的欧洲各地的亚细亚的或印度的所有制形式都是原始形式。儒家用仁爱来阐明一切,这在古今中外的哲学与宗教中是独一无二的。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摘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26页。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这种批判与否定,符合马克思的本意,他指出: 亚细亚形式必然保持得最顽强也最长久。
在‘周秦之变之前,在商代、西周的时候,那是典型的宗法体制,那个时候的天下结构是大宗套小宗,是一种父系血缘的层级结构关系,而‘周秦之变之后……天下结构不再是父系血缘层级结构[ 黄玉顺:《关于儒家思想的几个问题》,《当代儒学》第15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82–83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马克思说,亚细亚生产方式在政治上是君主专制,即许多共同体之父的专制君主。刚才提到的‘三纲,就是皇权专制制度的核心纲领。